寻找千年的素馨足迹发表时间:2020-02-18 15:36 城外花田动辄数百亩,珠悬玉照美不胜收。 全城女孩个个戴花梳,清晨簪花至晚盛开。 七夕处处悬挂素馨灯 ,珠江水上玲珑四照。 — 清初岭南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 说起素馨花, 开端于一个美丽的传说, 随后展开的是一卷素雅的城市风景画, 结局却是归于淡忘。 持续数百年来, 这来自西域的袅娜之花几乎集全城宠爱于一身, 拿它与洛阳的牡丹作比,真的不算过分。 然而,洛阳的牡丹到今天仍然家喻户晓, 岭南的素馨却已被淡忘在时间的河流中。 “满城如雪,触处皆香”的老广州, 也成了泛黄书卷上的传说,渐行渐远。 找寻素馨花 说起广州以前的市花, 就只有老广州才知道是那个香绝岭南的素馨, 要找寻素馨花的足迹, 只能从零碎的历史遗存中, 归纳还原。 庄头公园里面“素馨姑娘”的雕像 相传,两千年前,一位名为“素馨”的姑娘, 她的美貌征服了君王刘鋹,成为了母仪天下的娘娘。 可惜素馨没能逃脱天妒红颜的早夭命运, 传说她香消之后,葬于庄头村“耶悉茗”花田之畔。 年深日久,美人冢上开出雪白香花, 其花之香气,远胜于众, 人们为了纪念她, 将耶悉茗改名“素馨花”沿用至今, 而“素馨”这名, 似乎更洗尽当年的西域遗风, 从此彻底融入了广州本土的血脉。 素馨花田 南汉末代皇帝刘鋹,在这里修建了离宫, 并遍种花草,其中尤其以素馨花最多。 南汉以后, 栽种素馨的花田逐渐扩大至珠江河南三十三乡。 珠江南岸是一望无际的花田。 “三十三村花似雪,酒旗遥引过河南。” 细小洁白的素馨,给江南一带赋予了画面般的景色。 清代诗人陈华咏河南诗便言; “三十三乡人不少,相逢多半是花农。” 花渡头 如今在晓港公园的花渡头,贩花船在“河北”登岸之处。 古时候,从花埭口到海珠石,有众多运花的贩花船往来。 这些花埭、花田供应广州城的鲜花,多以素馨花为主。 据学者考证,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, 广州的花卉贸易就有了一定规模, 明清时则进入鼎盛期, 动辄上百亩的花田,正是花卉商业种植发达的最佳写照。 素馨花市 有花田,自然就有花市。 早在400多年前,广州就有了常年开放的花市, 且与罗浮药市、东莞香市、廉州珠市并称“广东四市”, 其繁华可见一斑。 据《广东新语》记载, 广州的花市主要位于七个城门口, 按屈老夫子的说法,这些常年花市上,素馨花是唯一的主角, 所以人们口里说的“花”,其实就是素馨, 就像洛阳人说七起花来,其实就指牡丹一样。 素馨花的价格 素馨是最为娇弱的一种花, 盛开时也只有细细瘦瘦的四个花瓣, 花骨朵更比珍珠大不了太多。 所以,广州人买素馨,总要用容器, 花贩也都以升计价,一升素馨, 要价不过10来个铜钱(1000个铜钱等于1两银子), 用屈老夫子的话说,“量花如量珠然”; 也有人找来用璎珞把素馨穿成花环, 或者找根竹枝,把素馨一朵朵缠上去, 一支叫价两个铜板,购买者络绎不绝。 每天全城花市上卖出的素馨总有几百担之多(一担等于100斤,即50公斤)。 素馨生活 “一生衣食素馨花” 广州人喜爱花,广州人生活离不开花, 不仅妇女们爱把串花饰簪入发间, 即便是男儿也以“御裹小帽,簪花乘马”为时尚。 种花,卖花,买花,吃花,穿花,饮花, 组成了岭南的市民生活。 当时,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插花, 或用精致的花篮里装上清水,放几朵含苞欲放的素馨,摆在案头, 又或将一颗颗细小如珠的素馨穿起来,做成“花枝”,插入瓶中, 很快就有了满屋的清香。 除了装点居室,素馨还会装点女孩儿的发髻。 清早时,以彩丝贯之,素馨,以绕云髻是曰“花梳”。 “花梳”盛开时,发髻之间,尽是花香。 满城女子,鬓角皆戴着洁白的素馨花, 是广州一大盛景。 素馨花的残忆 在20世纪50年代,珠江南岸的“工业大道”扩建 ,把花田庄头截为东西两段, 昔日的桑基、花田几乎被铲除一空, 从此,素馨花便沦落成为日渐稀少,无从寻觅的野花, 它已不再拥有“市花”的荣耀。 花城广州 这个曾经被素馨花“包裹”着的城市, 几乎就像游弋于花田之中的一座方舟, 花城之称,因此才名副其实。 如今找寻素馨花来时的路, 就如同找回老广州的初心, 小而弥香, 朴实无华。 |